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记者 王昊昊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14 21:28:42
袁隆平:稻田逐梦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5月22日前后,来自各地的群众手持鲜花和稻穗,到位于湖南长沙的唐人万寿园,深情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曾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的一生都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立志学农逐梦稻田

 

  袁隆平和农业结缘,源于他小学时的一次郊游。6岁的袁隆平曾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参观。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叹不已: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一串串垂在架上,花圃里百花争艳。那一刻,袁隆平下定了学农的决心。

  1949年,他如愿考上了农学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启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

  1961年,袁隆平课后在学校的早稻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禾,足有10余穗。他挑了其中一穗,发现有籽粒200多粒。袁隆平如获至宝,收获时把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

  第二年,袁隆平把种子播到试验田,结果田里的稻株高的高、矮的矮,抽穗时早的早、迟的迟,性状发生了分离,让他很失望。

  但失望之余,袁隆平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分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这种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定律的分离现象。灵感告诉他,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尽管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他又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具备优势现象,那么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是存在杂种优势的。基于这些认识,他坚定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信念。

  1964年,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一头扎进稻海,在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发现了第一株来自洞庭早籼的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在1966年2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在国际上首次论述了水稻雄性不育在自然界是存在的,并指出其重要科学价值和生产利用前景。

  在杂交水稻研究最初的6年里,他和助手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实验,均没有获得不育株率和不育度达100%的不育系。为此,袁隆平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作为研究新不育材料的新途径。

  1970年11月23日是杂交水稻研发史上特别的日子。那天,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和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交通要道旁发现一片野生稻,田里有3个稻穗的雄花颜色异常,均来自同一株野生稻。后经袁隆平确认,这3个稻穗的花粉与试验田里不育株的花粉染碘镜检情况一样,他把这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这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作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报告,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成功。1974年,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组合“南优2号”破土而出;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种植,在生产中比常规稻增产20%。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袁隆平团队对水稻产量的永恒追求。

  三系法虽是杂交水稻最初培育成功采用的方法,但随着杂交稻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从育种上分析,杂交水稻研发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袁隆平带着团队不断寻求新突破。

  1986年,袁隆平又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光敏不育系的发现,让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迎来新希望。然而,两系法研究在全国逐步铺开时,他们却遭遇当头一棒。

  1989年7月,一次异常低温天气导致已经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出现了“打摆子”现象,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几乎都失败了,这直接让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步入低谷。而袁隆平带领协作组,加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气象科研协作攻关,并开展了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繁殖、制种等重大策略研究。

  袁隆平带领协作组总结出一整套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方案和体系,设计出一套能使临界温度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独特光温敏不育系提纯方法和原种生产程序,提出亚种间强优组合选配等技术策略和措施……最终,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拨云见日,专家们信心倍增,研究也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1995年,克服重重困难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相较于三系法杂交水稻,前者一般可再增产5%至10%,且米质较好。

  袁隆平认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解决21世纪的吃饭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紧接着,我国提出超级稻计划,第一期目标是到2000年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达700公斤,第二期目标是到2005年大面积种植亩产800公斤。

  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之后迅速立项在两系法基础上研究超级杂交稻,提出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杂交水稻在50年里历经三次理论创新突破,实现了五轮产量跃升。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别实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达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和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育种攻关目标。该研究两度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种子精神”代代传

 

  袁隆平一生成就斐然,获表彰无数,但他最惦记的还是“下田”。他常说:“一到超级稻田里,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90岁高龄时,他佝偻的身影仍常出现在试验田里。

  在袁隆平纪念墓园旁的立石上,刻有“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斯人已逝,“种子精神”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一往无前。

  “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首要条件是得下田。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电脑、书本里种不出水稻。”袁隆平曾说。

  “我给学生讲课时,总会讲我眼中的袁院士,讲袁院士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希望学生学习袁院士的职业精神、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实现他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伟大梦想。”袁隆平25年的工作助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表示。

  近几年,袁隆平的后辈及同事,在杂交水稻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比如,超级杂交稻一季稻大面积种植平均单产超过每公顷18吨,创造了世界水稻种植最高单产纪录;应用第三代杂交稻新成果在湖南进行双季晚稻种植,使双季稻周年产量每公顷超过24吨。

  2022年,爽两优138在广东江门耐盐碱百亩示范种植产量达412.1公斤,兴安盟“157”品系和“X56”品系在苏打盐碱地亩产分别达717.56公斤、702.5公斤;再生稻培育筛选出两优389、爽两优138等10多个新品种;第三代杂交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育系分选技术和转基因花粉失活技术……

  正如袁隆平在自述文章中所说,“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始终处在科技前沿。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断创新,一次次打破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推动学科发展乃至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依靠种业科技进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能力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4年6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