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吴兆录 来源: 发布时间:2024-3-16 18:0:59
滇池水境古今谈

  滇池总是那样有名。早期湖水清澈、鱼跃鸟飞,被誉为“高原明珠”;20世纪末期严重污染,被戏称为“城市纳污池”;修复重建后“容颜红润”,又因圈围建别墅而被严厉查办。其实,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滇池的悲惨遭遇难以计数,好在今天的滇池得到全面拯救,重新回到了人类的怀抱。

 

流域异变

 

  滇池位于云南高原中部腹地,属断层陷落型湖泊。滇池流域属于南北走向的山地区域,总面积约2920平方千米,最高峰为南部的梁王山主峰,海拔2820米。地形为四周山地中间盆地,分山地、盆地和滇池水体三个部分。滇池流域湿季受控于来自东南和西南的暖湿气流,多阴雨;干季受控于来自西南亚内陆的干暖西风气流,晴朗干燥。因而该区具有干季湿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滇池的形成和发展是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大约在三叠纪至白垩纪时期(距今2.5亿年~0.6亿年),云南大部为康滇古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康滇古陆不断抬升,造山运动的不均衡沉积形成大小不等的淡水湖泊。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开始在今昆明、玉溪一带出现一个巨大的古滇湖泊。

  中新世晚期(距今1200万年),云南大地发生多次间歇性的不等量上升,随后又出现南北向的大断裂。与滇池相关的有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起金沙江的巧家县北,经东川、宜良,向南延至建水一带,最终并入红河断裂带,云南境内长约300千米。普渡河断裂带北延切穿金沙江至麻塘断裂带,往南顺普渡河经三江口、沙朗、滇池西、刺桐关、玉溪西,止于峨山小街附近,全长250千米。小江断裂带的中南段,北侧地壳隆起为梁王山且一直往西延伸,南侧地壳相对下沉为澄江盆地;普渡河断裂带的昆明段西侧地壳抬升形成陡峻的昆明西山,东侧地壳相对下沉。

  距今340万年,断裂加深,古滇湖泊里山峦凸起,残存的水洼即为今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等湖泊的前身。昆明盆地向南的流水被隆起的山地阻隔,积水而成为古滇池,从刺桐关流入红河,属红河水系。后来,普渡河断裂带西侧的河流袭夺,为今海口的螳螂川,古滇池水沿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也就是说,地质断裂陷落使滇池从红河水系变为长江水系。

  在今滇池盆地周围的山地,断续分布着一些台地或丘岗,顶部较为平坦,海拔在2030~2060米之间。山麓盆地周围又出现略低一级的低丘,海拔约1950~1970米,这些低丘顶部较平缓,多为古老地层,而下部为湖沼或河流相沉积。由此显示出古滇池的大致范围: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到呈贡王家营,西到马街山麓,湖面约1000平方千米,海拔高出今湖面约100米。

  盆地里的众多丘岗或小岛形态特殊。接近山麓的丘岗,如北部蛇山山麓和东南部梁王山山麓的丘岗,呈四向对称的圆形山丘。接近滇池的丘岗,如北部的圆通山、五华山和南部的长腰山、梁王山,背离滇池水面一侧都比较平缓,而濒临滇池一侧的迎水面多陡峭。今滇池湖岸一些高出水面约10米的陡峭地方,多有石灰岩洞穴,为浪饰和溶饰作用的结果。显然,高出今湖面约10米的古滇池水面,保持长时期的稳定状态,湖面约600平方千米。之后,湖面快速下降,一些较大河流的三角洲向湖心倾斜延伸。

 

湖泊数据

 

  滇池位于滇池流域南部西侧,为整个流域内20余条河流汇注的场所。西侧基本上都属于崖岸,河流少。主要的河流发源于北部、东部、南部山地,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洛龙河、捞渔河、柴河、大河等。这些河流的上游地处山地,比降较大,水流较急,进入盆地后多为宽谷,冲积平原发育良好,比降骤减,河曲发达,水流迂缓,河口处形成平缓的三角洲。

  滇池湖体呈南北走向,略呈弓形,弓背朝东。南北湖长40.4千米,平均湖宽7000米,最大宽度12.5千米。水面海拔达1887.4米时,总面积为309平方千米。滇池北部有一个长3.5千米的天然沙堤,呈东西向延伸,东端与盘龙江三角洲相连,西端伸入水下直达西山山麓。该沙堤俗称海埂,将滇池分为北侧的草海和南部的外海。草海面积原约22平方千米,经多次改造,今缩小到10.67 平方千米。外海为滇池主体,面积约300.66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米,平均水深4.4米,容积12亿立方米。

  在人类历史时期,滇池具有水位逐渐下降、湖面不断缩小的趋势。战国至西汉时期,滇池水位高出今湖面约10米,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约1890米,湖面约510平方千米;元朝时面积约410平方千米,明朝时约350平方千米,清朝时约320平方千米。

 

人为水变迁

 

  尽管滇池周边早有人类居住,但文献明确记载最早的控水造田活动发生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末年。公元765年拓东城建成后逐步开始修建的金汁河,属于滇池地区早期最大的河道整治工程。金汁河分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为改造靠东侧山麓的自然河道,兼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涝的功能。中游从金马寺一带开始,采取垫高渠底的渡槽工程,渠埂兼有大道的功能,结束了拓东城靠船筏出入的历史。渠埂上栽种黄花植物,风光秀美,得名金汁河。下游环城为壕,便于防卫和生活取水。

  有规划而系统改造滇池水域的人类活动始于元朝。元朝为实现南北包抄覆灭南宋的目标,先征服西南诸藩。公元1273年,曾是成吉思汗帐前侍卫的赛典赤主政云南,在昆明设行政中心,开始军民屯田。史料记载,“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赛典赤将滇池水利的技术领导权交给熟悉滇池地理的张立道,由其进行滇池治理。公元1276年在北部山地的狭窄箐口修筑松花坝,设立可以“以时启闭”的闸门管控河水。以“水分势弱”为原则,在滇池盆地开挖和疏浚金汁河、银汁河、马料河、宝象河、海源河、盘龙江,并加固堤坝,减缓水患。公元1275年至1278年,在滇池出水口疏浚河道,深挖河床,清除顽石,修建石坝。

  元初的滇池水利工程并非一劳永逸。公元1501年不得不再次疏浚海口河,河床降低,两个巨大石滩露出水面,将河道一分为三。俯视海口河道,流水形如“川”字,川上有闸,称“川字闸”。今保存完整的闸是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修建的屡丰闸。屡丰闸全长109米、桥面宽3米,两旁设拦马石可以供人马通行;共21孔,每孔两侧桥墩设沟槽,用双层木板夹土阻断水流,可启落木板调控流水。1964年,我国在川字闸三条河道上修建了电动平板钢闸。2014年,在川字闸前方约500米处修建新的钢闸,可自动调控滇池水位。屡丰闸完成了调控滇池水位的重任,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变迁、泥沙淤积、堤坝坍塌,滇池水患不断,加上垦地扩田的需求,控制滇池水位的活动一直沿袭下来,但基本都维持元代水利“上堵下疏、中部加固”的方式。

  20世纪末期,水资源短缺和滇池水体污染限制了昆明的发展,云南启动外流域引水济昆工程。已经建成的引水工程包括2007年3月开始运行的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2012年4月运行的清水海引水供水工程、2013年12月运行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2017年启动建设的滇中引水工程,从丽江石鼓镇望城坡开始,途经丽江、大理州、楚雄州、昆明、玉溪,终点为红河州新坡背,输水总干渠总长664.24千米。其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水资源以解决昆明城市发展用水问题和滇池水环境治理难题。

 

管护重建

 

  汉代开滇,把先进的农业生产引入滇池地区,开始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元代军民屯田,排水扩田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方向。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依赖土地种植粮食的生产方式依然盛行。临近湖岸处高地被开垦种粮,低洼地被围垦养殖鱼虾,远离湖岸的低洼湿地或沼泽地也被填埋围垦种粮。1969年至1971年间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运动,促使滇池草海水面减半。为了减少波浪冲蚀耕地和鱼塘,人们用砂石和钢筋水泥,在滇池140千米的湖岸先后修建了长83千米的防浪堤,隔断了滇池与湖岸耕地和鱼塘的生态交互。

  随着昆明水资源短缺和滇池水体污染加剧,从国家层面强化滇池保护势在必行。2012年颁布、之后再次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滇池保护范围是以滇池水体为主的整个滇池流域,而且滇池水域以及保护界桩向外水平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为一级保护区。已经贯通的滇池环湖公路成为一个明显的地理标志,对保护滇池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云南大学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10月刊 生态)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