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鲁世林 来源: 发布时间:2021-7-10 11:56:40
| ||||
人的一生看似很长,其实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并不长。 对于科技共同体而言,这个问题尤其紧迫,大到科技管理部门,小到个体都需要仔细谋划,毕竟时间一去不回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好人生中创造力和精力最为饱满的时期并做出最大成就呢? 因此,我们把人生中这段最有活力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力释放与产出释放阶段。这个划分充分考虑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青年前期创造力占优,青年后期专注力占优。这两个时间段利用好了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高度,否则只会空留无限遗憾。 为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一个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峰值年龄通常出现在哪个时段?其次,从创造力峰值到产出峰值通常能维持多长时间?
科研人员的年龄问题
科研人员的年龄问题历来是科学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需要对本文要讨论的两个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界定。 所谓创造力峰值是指一个人做出最有价值工作的年龄,创造力与个体的知识积累和天赋有关。笔者多年前曾以科研人员做出最有价值科研成果的年龄为标志,据笔者的统计,科学家的创造力峰值年龄是38岁左右,国外其他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结论与笔者的结论基本趋同。 产出峰值年龄是指科研人员在一定科技资源的支撑下达到产出最高峰时的年龄。产出峰值高度依赖科研条件,换言之,在同等天赋下,拥有不同科研条件的人其产出峰值将存在极大的差异。 如果说创造力峰值与自身条件有关的话,那么产出峰值则与外部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近期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产出的峰值年龄在47岁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年满6岁的儿童开始上学。那么,按照现在的教育体系,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毕业大体需要22年时间,在保持连续不间断学习进程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情况是28岁博士毕业。 在学科领域日益分化的今天,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到博士毕业阶段,才能说一个人已经具备资格成为一名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他已掌握了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开始了本领域的入门级科研工作。 如果上述两个路标性时间节点是正确的话,不难看出:从入门到创造力峰值年龄仅有10年时间;而从创造力峰值迈向产出峰值仅有9年时间,前后两段时间加起来,接近20年时间,这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因此,这段时间也是所有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现在的问题是,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强正相关关系,即如果在达到创造力峰值年龄的赛段上,能够充分激活创造力,那么个体可以由此脱颖而出并获得学术界的承认,一旦获得承认,理论上来说,个体能够在本领域谋得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有助于实现第二个阶段的目标:产出峰值;反之亦然。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诚如李宗盛所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相反,如果错过了创造力峰值,那么后续的产出峰值也将大幅降低,因为前期顺利的话,可以顺利进入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并获得相应的资助,从而有助于一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毕竟,产出峰值是高度依赖科研条件的,这也是大科学时代的科研特点。
从创造力峰值到产出峰值
关于达到产出峰值的约束条件,在此前我们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明确的结论。首先,高层次人才的科研(产出)峰值年龄与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点表明,即获得博士学位越早,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也就越长,由于科研产出是科研时间的函数,显然入行越早产出越多,反之亦然。 其次,加入实验室时长与产出峰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入所在实验室的时长能够体现出科研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坚韧追求和稳重执着,同时也加强了与老一辈开创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这对于延长人才的产出峰值年龄具有积极作用。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的研究支持本结论,他发现英国的高能物理学家中职业年龄与出版物之间的零阶相关系数是0.65,实际生理年龄与出版物之间的零阶相关系数是0.56,由此可见正式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对于产出比单纯的生理年龄对于产出更为重要。毕竟知识的生产是需要条件的,而实验室有知识生产的最基本的支撑平台,这里集聚了与研究相关的知识、设备、人才与信息,缺少这些条件的支持,任何科研活动都很难开展。 其实,这里还隐含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即不同平台对于科研人员的产出有影响吗?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还有争论,但据我们的观察,两者之间是有影响的,平台的声望与科研产出呈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据介绍,在2019年全国高校南大核心(CSSCI)论文发表数量方面,排名高校一共发表了78641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排名前10名高校一共发表16969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占总体论文总数的21.6%;排名前100名高校一共发表54155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占总体论文总数的68.9%。这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