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3 15:29:15
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绘就空间环境探测新蓝图

 
累计研发星载探测仪器60余种,承担100多颗卫星400多台载荷研制任务;入轨载荷占比超过95%;拥有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定标和测试实验室10余个;荣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5项……
 
这一串串数字是成绩、是荣誉、是肯定,同时也是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向国家空间科学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行业引领者
 
2015年5月,经北京市科委认定,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虽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挂牌至今仅有短短的3年时间,但其背后的必威体育app官网: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简称探测室)却是我国空间环境探测领域里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上世纪70年代,以“实践一号”第一次开展在轨空间环境探测为发端,我国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在空间中心萌芽初现。1992年,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需要,当时的空间中心整合各探测仪器研制课题组科研人员和试验设备,成立了探测室。
 
在探测室创始人、空间中心研究员朱光武看来,探测室就是要致力于发展国际一流或领先的天基载荷技术及其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空间环境或空间天气、气象和海洋环境的监测、研究和预报提供一手数据,支撑空间物理研究、航天保障、气象和海洋环境监测预报。
 
近半个世纪以来,探测室累计研发星载探测仪器60余种,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工程、子午工程、垂直探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俄联合火星探测、中欧合作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风云系列、遥感系列、实践系列、电磁试验卫星等100余颗卫星(飞船)400多台载荷的研制任务,并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重大基础前沿课题。
 
在长期的探索与创新中,探测室也按探测手段与对象,将研究内容凝练为三大方向的7项技术,覆盖了日地空间的全部圈层,并延伸到了深空和大气海洋探测。
 
其中,粒子辐射及效应探测领域包括高能粒子及中性原子探测、等离子体探测、中性大气探测3个研究方向;空间短波光学探测领域包括太阳辐射探测和大气光学探测2个研究方向;空间无线电探测领域包括GNSS遥感探测和电磁脉冲探测2个研究方向。
 
截至2017年年底,探测室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5项,其中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创新生力军
 
自成立以来,天基空间环境探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探测室为依托,坚持创新驱动,在全部7个研究方向上均取得重要进展,为引领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迈入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国家航天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3年9月23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台GPS/BDS兼容的GNSS掩星探测仪GNOS I,伴随着风云三号C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不仅是国际首台兼容GPS和北斗导航系统的GNSS探测仪,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利用BDS星载定位。
 
“风云三号C星GNOS I数据产品不仅通过了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质量评估,于2016年6月在我国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实现业务化应用,也得到了ECMWF、WEGC、EUMETSAT等国际组织机构的高度认可,于2018年开始在ECMWF、德国的数值预报系统中实现业务化应用。”提及这一创新成果,实验室主任、空间中心研究员孙越强难掩自豪。
 
2017年11月15日,实验室自主研制的电离层光度计随风云三号D星发射升空,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卫星上用光学遥感探测技术实现对电离层的监测。
 
“电离层光度计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最高水平,并获得了我国首个电离层氮氧浓度比图。此外,它还将与掩星配合实现电离层立体探测,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具备天基电离层立体探测能力的国家。”孙越强如是说。
 
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在其搭载的8种载荷中,就有实验室自主研制的朗缪尔探针和等离子体分析仪。
 
“阻滞势分析器填补了我国此项载荷技术的空白,朗缪尔探针更是首次星上探测。”孙越强介绍。
 
自2018年2月6日开机工作以来,两台仪器的工程参数正常,科学数据连续稳定,并获得了我国首个全球原位电离层分布图,为电离层动力学、地震前兆、航天工程等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将有望促进空间天气学、地震科学等多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
 
年轻新势力
 
截至目前,实验室共有专职科研人员77人,其中正高级技术职称16人、副高级技术职称25人,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含)人员占比53.2%,对应7个研究方向,形成正高带头、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研究团队。
 
在这支空间环境探测“梦之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40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足足达到了75.3%。
 
“实验室里年轻人员很多,所以这是一股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力量。”同样身为“年轻一员”的实验室副主任张贤国告诉我们。
 
也正是这支年轻队伍,通过在研工程型号载荷的设计、研制、测试等工作,在实验物理、工程管理方面得到了充分锻炼,逐渐开始在实验物理和工程管理方面承担重任,独当一面。
 
虽然足够年轻,但却“胸有沟壑”。团队成员数年如一日的集智攻关,既耐得住寂寞,又扛得住压力,将空间中心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实验室主任孙越强,在不知何时才能“上星”的情况下,十三年如一日坚持掩星探测研究,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终于将国际首台GPS/BDS兼容的GNSS掩星探测仪送上了太空;实验室成员曹光伟,为了研制任务甚至“错过”了自己的婚礼,只为保障工程能按进度完成……
 
这股年轻新势力也得到了探测室“老领导”朱光武的高度赞誉:“他们很年轻,他们生机勃勃,他们扛得住压力并在各自领域不断创新。”
 
拥有人才更要塑造人才。实验室十分注重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为实验室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我们制定了外派青年骨干人才到国外相关单位进行访学的体制,鼓励在职提升学历水平、参加国际会议,给予青年骨干承担重任的锻炼机会。此外,实验室还制定了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等成果的奖励措施,以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孙越强介绍。
 
与此同时,实验室的各主要单元也都在积极推动创新团队建设,探索技术和研究、协作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促进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在各研究单元间交流创新团队建设经验,以推动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9月刊 匠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