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 孟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3-15 21:21:46
给Science投稿的两次经历
 
我在1999年应《自然科学进展》编辑的邀请,写了一篇“谈我向Nature投稿的经验与体会”的文章。这篇文章在《进展》的网页上看不到,因为只有2000年后的《进展》文章才放到了网上。但这篇文章被转载到了很多地方,互联网上可以找到,我这里就不列了。
 
隔了这么多年,文章里写的东西已经有些过时。比如说当时都是邮件投稿和审稿,要花很多时间。而现在都是网上电子版投、审稿,花的时间好像更长。现在可以在文章中带附件(supplementary data), 这样可以把大量的辅助性资料通过电子版形式和印刷版的文章联系起来,可以让Nature、Science发有大量辅助资料的文章。而我总的感觉是现在在这两家刊物出文章比过去更难,这大概在一定程度上跟中国科学界的活跃投稿有关。
 
对于我来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在继续向Nature投稿的同时(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了为什么会倾向于Nature),也尝试向Science投稿。这是基于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要让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在比较广泛的相关刊物上发表,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刊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研究的影响面。而一个研究者文章的影响力,也同时代表了他所代表的研究机构的影响力。
 
2000年以来,我的同事和我向Science投了两篇稿子,两篇最后都出了,但都出得有点费劲。讲讲这些故事,也许会对读者有点用处。
 
第一篇稿是和国内同行的一个工作,全部作者都是中国人。文稿投出去后是漫长的等待,出乎预料的长时间,不像一个顶级刊物处理稿件的样子。等烦了,就给编辑写电邮催。因为等待实在是太难受,你不知道下面要发生什么事情,也会影响到别的工作。
 
终于有了回音。编辑的信说,到目前为止,只收到一份评审回来,而这篇评审很负面。根据这篇评审,编辑决定拒稿。
 
Science要退你的稿,你还能怎么着?但看完那个评审意见后,我觉得十分不服气。那个评审意见非常不合理,不仅说我们的研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说我们研究人员对相关问题研究的资历不够。很明显属于一种因为我们的观点挑战了他(她)的观点,不愿看见我们在国际刊物上批他,所以火气比较大一点,话比较过头,想把我们毙掉而后快。
 
于是我给编辑回信说:我尊重你的决定,因为根据这样的评审意见,这是你唯一可以做出的决定。但我觉得这个评审意见非常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完全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说我们不够格,我在这圈子里干了二十年了,你去找几个更合格的来给我看看。然后罗列了一大堆理由,还没有说够,想想算了,不要为难人家编辑了,一点鼠标,发过去算了一桩事。
 
然后对同事说,改格式,投Nature,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研究的确是可以上Nature或Science的内容。然后开始改,又是一些琐碎的事,花了我们10天的时间。这就是科学研究,没有办法。
 
就在我们几乎完成修改,再过几个小时就会把稿子投向Nature的时候,我收到了Science编辑的电邮。电邮说,我们刚收到另外两个评审,根据这些评审意见,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重新考虑你们送回来的稿件。
 
原来编辑在见到我的电邮后,把它转给了第二个评审者并再次催审,同时把我们的稿件和我的意见寄给了第三个评审者。这两个评审的意见大体是:1)我们的研究有广泛的意义,应当在Science上发;2)第一个评审者的评语过分,没有道理。
 
见到这个电邮,我们赶紧又日夜兼程把稿子改回到Science格式,寄了出去;很快被接收并发表了。那第一个评审者肯定气得够呛。活该!
 
第二篇是和一帮国外的同行做的,好几个都是圈子里的成名人物。这个课题是我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觉得可以上Science或Nature。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完成。
 
后来我们馆的一个博士后希望找个能上Nature或Science的课题,以便能帮他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就把和这个研究有关的材料草稿给了他。他是一个很仔细的人,在做研究的同时,对人际关系处得也到位,把跟这个项目有关的好几个人都做为作者挂到了文章上,尽管这些人和这个类型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关系。对我来说多一篇少一篇文章无所谓,只要研究能做出来就好。既然给了他,就让他去折腾吧。
 
稿子出来后,我们先投到了Nature,很快被拒。修改以后,投给了Science。然后是等待——No news is good news。 过了一段时间,编辑回信了,说虽然评审都比较正面,但考虑到文稿的影响范围,我们决定不发表。
 
不发就不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我无所谓。但我的那位合作者(他是第一作者)急了,给编辑写信,也给他以为的评审者写信,解释这当中的问题。
 
结果其中一个评审者被他猜中,他是圈子里的一个权威人物,但恰恰是个法国人,英语二把刀,他的评审半好半不好,想说好没有说清楚,让编辑没法判断。我们这位第一作者一发信,他意识到他的话没有说到家,赶紧给编辑又写了一份长信,抱歉说他的上一份评审也许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想再强调一下这个研究的重要性,是世界第一,云云。编辑终于被说服了,相信我们这个研究该发。Science就发了。
 
两年后,我们这个第一作者的小哥们,拿到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终身位置。但对出了Science文章的这个课题再也不感兴趣,只好交给新来的博士后做。这世界就这个样,没辙。
 
这些过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第一,无论大家把Science、Nature看得如何了不起,其实它们都是科技刊物,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它们都是人在运作。聪明的判断和愚蠢的错误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编辑都是普通人,晚上回家一样给小孩换尿布,做饭吃,愁钱挣得不够多。他们的心也是肉做的,是可以被影响的,是可以和他们讲理的。所以,你如果觉得自己有理,一定要讲。
 
第二,对于投到这些刊物的研究,做为作者的你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如果你真正知道自己这个领域的研究,知道自己的研究在世界范围所处的位置,你会对自己的文章能不能成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会对文章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博文发表时间:2008年5月9日)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2月刊 佳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