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琳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5-7-30 18:5:16
| ||||
广州到阳江,原本3个小时的车程因为清明假期的缘故,硬生生地被拉长到12个小时。抵达阳江海陵岛时,夜幕早已降临。
打开车门的一瞬间,舟车劳顿都因瞬间袭来的温热海风而消散的一干二净。空气中尽是海水的咸味。不算宽阔却整洁的街道和两旁高大婆娑的椰子树,彰显着这里作为旅游城市的身份与态度。
一直觉得广东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论哪一座城市单独拎出来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渊源与风土民情。阳江,这个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的小城,东与江门市相邻,西与茂名市交界,北与云浮市相接,南临南海。海景、天景、动景、情景一应俱全,正应了那句“海天动情阳江游”。
南海翡翠
在网友票选的国内最值得一游的十座海岛中,不论评选标准是什么,海陵岛都像在榜单上扎了根一样。
这个有着“南方北戴河”“东方夏威夷”美称的海岛,被誉为中国十大宝岛之一,它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翡翠,静卧在南海之滨。107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以及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海洋气候,让它连续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
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正式设立。从此,海陵岛便凭借与生俱来的自然条件与利好政策,掀开了发展的崭新一页。
信步海陵岛,任谁都会被这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海天一色所吸引。
从海陵大堤到力岸滩,从金沙滩到十里银滩,从大角湾到马尾湾……数十公里长的金色沙滩随着海岸线曲折起伏,仿佛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静静地蛰伏在海岛边缘,守护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宁静。
这里的海滩特色鲜明,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或势如猛将,或色彩斑斓美胜龙宫,或碧波光影宛如仙境。总之,无论你置身于哪一处,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奇趣。
除了风光旖旎的海光山色,令海陵岛鹤立鸡群于中国其他海岛的原因当属其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景观。
海陵岛原名螺岛,因南宋英雄张世杰抗元兵败,覆舟溺死并安葬于岛上,才开始被称作海陵岛。
根据史料记载,从明代起,海陵岛就一直被作为沿海军事设防重地。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租借香港岛的同时,也曾提出租借海陵岛,但未获中国政府同意。就连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海陵岛作为商埠的构想。
太傅庙、灵谷庙、古炮台、镇海亭、观音阁……十多处历史景观,几乎处处浸透着一段悲壮动人的故事。在十里银滩中段的银海城内,有一座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最大的仿宋建筑——宋城。城内53座仿宋建筑,无论远观近瞻,都百态千姿,蔚为壮观。
依偎着十里银滩,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停留。建筑由5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似起伏波浪,又似展翅海鸥。
这里,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下称海丝馆)。这个建筑风格极具海洋文化色彩的博物馆,将为我们娓娓道来“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那些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
神秘的宋代古船
若问海丝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么答案一定是“水晶宫”。说到这“水晶宫”,就得从一艘神秘的宋代古船讲起。
“南海Ⅰ号”的神秘现身缘起于一个偶然。
20世纪80年代,世界兴起一股寻宝热潮。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在广东阳江的南海海域搜寻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没想到的是,这次搜寻工作却意外在距阳江东平港20多海里处打捞出大量珍贵文物。经过相关部门鉴定后,确定这是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将这艘神秘现身的古船定名为“南海Ⅰ号”。
随后,为了探明沉船的位置,中方与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在广州成立“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这次调查不仅确认了“南海Ⅰ号”的基本位置,还掌握了大批海底水文、水温、深度数据,为进一步调查、发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一步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成功完成了对“南海Ⅰ号”的精确定位。
经过水下考古及水下工程人员的调查和摸索,“南海Ⅰ号”的真面目也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这艘古船长30.4米、宽9.8米、型深4米,主要载货为南宋时期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窑等几大名窑烧制的出口瓷器和大量金属器,载货量估算为6~8万件。
对沉船准确位置的确定,为随之而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可是,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如何解决沉船出水后的文物收藏和保护问题?
为永久性地保护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发掘思路,并促成了海丝馆及“水晶宫”的建立。
但是,打捞沉船却是一项无比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对此,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文化厅、阳江市政府经过反复模拟实验和论证“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的保护方式,依照已勘测到的沉船大小,定制了一个巨型的钢结构沉井。
这个沉井重达500吨,分上下两部分,底部设计成向内收缩的斜角。工程人员在沉井顶部利用水泥块加压,使其插入海底淤泥把沉船整体罩住。沉井下放的位置需要极其精确,以避免对船体造成破坏。
而打捞最困难的环节就是把沉井的底部封闭,在沉井两侧中部对穿36根托底钢梁,并在两根钢梁中间插入钢板,让无底的“井”变成有底的“箱”。最后,将沉井上下两部分切割分离。
关键时刻终于到来。
2007年12月,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将重达5600吨的沉箱吊离海底,平稳地放在一艘半潜驳船上。驳船起浮航行,将沉箱运到海丝馆外的临时码头。
只见沉箱在16个气囊上被缓缓拉移前行,“南海I号”成功入住了它的新家——海丝馆的“水晶宫”。这一刻,不仅标志着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圆满成功,还意味着“南海Ⅰ号”从此进入到室内保护、发掘和研究的新阶段。
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第一阶段试掘工作已经取得三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挖掘出保存完整的船舷和上甲板;出水了20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等地民窑的瓷器;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了古沉船的三维激光扫描动画图,立体、逼真地还原了历史原貌,让考古人员可以根据图纸寻找文物,节省下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时间。
但对于“南海Ⅰ号”,还依旧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它因何沉没?始发何处?又驶向何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发掘工作的继续深入,“南海Ⅰ号”将会不断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重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世景象。而它也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使者,走向世界,荣耀全球。
传奇的海上丝路
“南海Ⅰ号”的浮出水面让人们对于那条串起千年历史、承载千年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起了无限遐想。
自汉代开始,以中国为起点,通过海路与陆地的驳接,亚洲、非洲、欧洲之间搭建起了一条交通、贸易、文化的交流之路。以陆上丝绸之路作为基础,人们将这条沟通东西方的海上贸易路线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产生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世界上各个参与其中的国家、民族通过海上贸易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由此带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汉书·地理志》早有记载:西汉政府派出由驿使率领的船队,沿着民间贸易开发的海上航线,达到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举世瞩目的时代。由于这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对外政策也相对比较开明,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空前兴盛。当时,中国与西方贸易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宋元时期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繁荣时代。当时,南方处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江淮一带已成为全国丝绸的重点产区,就近水路输出极为方便。加之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海运成本又较低,上层统治阶级对香料需求量大,海外贸易进一步兴盛也就成为了应有之义。
明清时期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时期。虽然郑和七下西洋使航海活动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但在此之后,严厉的海禁政策使繁荣的海上贸易逐渐衰落。
这条路,兴起于先秦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繁荣于宋元时代,没落于明清之中。但是其深远的影响却永远不会消失殆尽。通过物产交换和文化交流,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了互通有无、相互理解,这对人类文明共同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另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别称也相当丰富:海上香料之路,特指古代中国和欧洲从生产优质香料的东南亚舶入香料的贸易路线;海上陶瓷之路,特指唐代中后期开始兴盛起来的陶瓷贸易。同时,这还是一条宗教传播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有在海上传播到中国的记录。■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7月刊 沿途驿站)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