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习记者 王珊 记者 包晓凤 谭一泓 来源: 发布时间:2014-7-30 16:46:3
| ||||
“过去,很多难题我们都不敢触碰,甚至不敢去想,因为没有技术和基础。” 北京金隅集团通达耐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达耐火)党委书记、董事长冯运生告诉记者,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了他们破解难题的信心。
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耐火行业,通达耐火在发展中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一直以来,如何打开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发展绿色耐材,开创以科技为先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是冯运生等人不断探索的问题。
2012年11月18日,通达耐火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对于通达耐火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在冯运生看来,工作站的成立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以前,一个问题可能一年到头转不过弯,现在两个月就解决了。”他说,企业在解决难题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阳泉基地的一把火
提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就要提到阳泉基地。
作为中国“耐火之乡”,阳泉耐火铝矾土储量丰富,是国内耐火材料4大生产基地之一。但受行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限制,“小、散、弱”状况和“采富弃贫”现象普遍存在。2011年9月15日,国内规模最大的年产15万吨矾土基均质合成耐火材料生产线在阳泉投产。该生产线采用均化调制、改型改性等先进技术,将被丢弃的废矿、尾矿、粉矿等进行收集,生产高端均质合成耐火原料,变废为宝,使得资源利用率由30%大幅提升到90%以上。
这条让世人瞩目、再次燃起阳泉之火的生产线正是由通达耐火投资兴建,其投产改变了耐火原料产业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为地方传统耐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被视为中国耐火原料的“革命”。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支撑。” 冯运生说,生产线的建立是在院士专家的支持下开展的创新项目,目前已经产业化。
“过去难题我们都不敢触碰,现在只要是符合市场需要的项目,我们都敢立。”冯运生说,有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加上博士工作站,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更足了。
“原先我们对材料作分析,仅是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的简单影响分析。”冯运生表示,现在依靠先进的仪器仪表,可以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微观分析,对其毁损机理研究得更加透彻,从而作出针对性的改善。
而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进行材料的模拟仿真试验,除了记录材料的热工参数外,还能够将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相结合。
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对于通达耐火来说,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仅是提供技术支撑的平台,还是其培养人才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都代表着企业的水平,人才规模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冯运生说,“就像学计算机的愿意去IBM一样,有着这样一个平台,更容易集聚人才。
而除了集聚人才以外,在企业与院士团队的研发合作过程中,还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更多的人才在这个平台的磨砺中成长起来。
“大学生到工厂以后没有练手的地方不行。”冯运生说,以前员工是师傅怎么带就怎么学,而院士专家的平台使得年轻人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下和时间内提升得更快。
“有人引领、有人帮助,有了难题,能有人解。”冯运生说得很实在,“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平台获得进步。”
事实上,通达耐火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其企业资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最终到几个亿的转变过程,一直得益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
此外,院士专家团队的前瞻性也让通达耐火非常折服。
“他们能将行业的发展前景带入进来,并和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视野的开拓。”冯运生说,专家们对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的路径更贴近实际,使技术人员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并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支持。
冯运生指出,院士专家工作站有着更强的创新能力,也有着更强的集聚人才和技术的机制,“下一步,我们要努力使工作站集聚更多的专家、团队,培养更多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壮大企业的技术团队队伍,从而推动行业的进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先小人,后君子
其实,刚开始时,通达耐火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也会闹点“小别扭”。
比如说,在阳泉基地的项目中,企业投入了钱、买了设备和场地,就会对市场的应用和推广非常地期待,面临的压力很大。
“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专家团队的工作跟不上,会有少许怨言。”冯运生说,这时候,他们会尝试与专家们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