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足球网_必威体育app官网-手机版下载

图片

作者:本刊见习记者 唐凤 来源: 发布时间:2012-2-14 11:47:9
直击超级稻“弱点”

 
水稻的一生只有短短的120~150天,非常短暂。.
 
而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全国超级稻研究与示范专家组组长程式华,则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了水稻更短的时间周期——水稻生殖生长期。
 
“实际上,水稻产量的30%~35%依靠水稻后期生长时光合作用的积累,因此,后期生长对于水稻产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认识到其重要性,程式华才对水稻的这个发育阶段情有独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程式华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通过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评审,该项目创建了新的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而这个体系,正是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作用能力为目标的。
 
其实早在1986年,程式华就开始了他的超高产杂交水稻研究。
 
超级水稻遭遇“早衰”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粮食安全应先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水稻育种研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水稻单产曾经出现过两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株高来培育新品种,所培育的新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杂种优势的利用(所谓杂种优势是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杂种一代往往比它的双亲表现出更强大的生长速率和代谢功能),而成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
 
一般来说,水稻主要有两个亚种——粳稻和籼稻。早期的杂交育种主要是粳稻与粳稻之间,籼稻与籼稻之间进行,由于亲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差异性小,因此产量有限。到上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的产量就很难实现突破。于是,超级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国、韩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先后开展超高产育种研究。国际水稻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新株型育种理论,并利用包括中国“沈农366”在内的粳稻种质资源选育出新品系。1994年,通过小面积试种,一些品系获得了超高产。
 
1996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等专家的积极倡议下,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从而拉开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序幕。
 
从第一个超级稻品种诞生至今,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已达到92个。推广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推动了中国水稻增产、增收。但是,一些早期的超级稻在推广种植,甚至是实验阶段就出现了问题。
 
“超级稻是由粳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就像是混血儿,亲本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很可能出现后期功能性差的问题。”程式华直言不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