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海峰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8 14:53:56
| ||||
近年来,多所大学接二连三地爆出抄袭事件,而且有好几起是涉及校领导或院士的抄袭,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在当今中国学界,抄袭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引人注目的往往只是具有新闻价值和轰动效应的案例。还有更多其他未受关注,或者没有被揭露出来的抄袭。前不久,我曾听一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说,现在比抄袭更可怕的是,论文中数据造假已有蔓延之势。有些研究生做不出实验成果,为了通过答辩按时毕业,只好捏造实验数据,蒙混过关。他非常希望我能通过一定的渠道,让大家知道这种现象,引起高层的重视,否则发展下去,中国学术真的不堪设想。因为抄袭往往是照搬较好的观点或论述,消极影响还有限,而实验或数据造假将祸害无穷。尤其是医学方面的研究实验和报告,如果数据造假还可能置人于死地。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学术界确实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急于赶超的中国学术界,也许必经这么一个膨胀和动荡的阶段,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而只有逐步使大家都遵守学术规范,净化高校的学术环境,才能让学术活动走上正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小册子,我们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便购买了200多册,分发给每位教师和研究生人手一册。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从事学术的师生都需要分别好好读一读这本指南。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都没有一本简明的学术规范读本,对如何引用、如何注释、如何列参考文献等,多数初入道者只能靠阅读前人论著的写法加以借鉴。于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者,不同导师指导的学生,在论著规范性方面差异颇大。现在,有了一本内容精审、界定明确的学术规范指南,相信对净化高校的学术风气很有助益。
有论著被抄袭或被剽窃的学者,对此类学术不端行为都很气愤。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或殚精竭虑写出的文字,被文抄公轻松地拿去,那感觉有时不亚于家里的东西被小偷窃走的心情。而且,其他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某一观点或表述是抄袭者的原创加以引用,自然让被抄袭者不爽。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将这种行为揭露出来。我自己的论著被抄袭过的多了去,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较真,至今也没有找过任何一位抄袭者算账。有一所名牌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其中有许多内容和文字抄袭了我写的《福建教育史》(1996年出版)一书。该论文2004年以专著形式出版后,不止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抄袭(其实是剽窃)问题,我查对后,刚开始可以说是“作者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也已经有人写出了揭露文章,只是我有点不忍,且忙于各种事务,因此一直没有让其抛出而已。
有道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抄袭将埋下永久的隐患。即使一时发现不了,或暂时没有人揭露出来,但内行人一眼便看得出它到底是否比前人提供了多少新的东西,哪些部分是抄自何种论著。且多年以后,总有做学术史回顾的人,会广泛收集同一专题的研究论著,还是很容易发现有抄袭问题的论著,将其钉在学术史的耻辱柱上。现在互联网发达,为抄袭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也为查找抄袭行为提供很大的方便。因此,要在学术界讨生活,应该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论著注明出处,应该是起码的要求。
如何减少抄袭现象,关键是整肃学风。加强学术规范宣传和教育,对揭露出来的抄袭现象严加惩处,使大家认识到,抄袭终将得不偿失。我以为,在中国,还很需要向大学生和研究生讲清楚,不是像以往写政治学习心得体会那样,为保持一致往往照抄文件且很少注明出处,写学术论文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语言,引用他人的论著一定要注明出处。否则,触犯了学术禁条,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增强引文意识,遵守学术规范,不仅是一个遵守《著作权法》、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避免重复劳动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国学术成熟化、科学化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和大家的努力,相信中国的学术环境终将得到净化。■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1年第12期 生活)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